噪聲是繼空氣污染后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大危害。在環境噪聲中,以內燃機為動力的交通噪聲占面積比例的34%、能量比例的81%。我國機動車噪聲標準已與歐美日噪聲法規接軌。低噪聲內燃機技術是提升產品品質亟待解決的技術瓶頸。在2000~2003年間,天津大學對我國不同發動機廠家生產的10個主要機型進行測試,發現柴油機噪聲與歐洲1975年水平相當,汽油機噪聲與歐洲1992年水平相當,存在著10~25年的差距。
內燃機是車輛的主要噪聲源,其噪聲控制是世界性難題。技術挑戰主要表現為:一是內燃機噪聲從激勵、傳遞到輻射幾乎涉及所有零部件;二是燃燒噪聲與排放和油耗的控制存在著矛盾;三是性能高強化和質量輕量化與結構聲學特性優化的矛盾。
2015年,由天津大學科研團隊與濰柴動力、玉柴機器、天津內燃機研究所等單位開展緊密的產學研協作,在863計劃等國家和企業課題支持下,形成了系列的低噪聲內燃機創新成果。
抑制內燃機燃燒粗暴性的燃燒噪聲控制技術:發明了加速工況下廢氣再循環率(EGR)可調的瞬態燃燒噪聲控制方法;發明了噴油、EGR、增壓協同控制燃燒噪聲的裝置和策略,申請了PCT國際專利,波蘭學者評價“顯著降低柴油機燃燒噪聲成為可能”。發明了加強混合氣的氣流擾動的汽油機橢球形燃燒室,改善了排放和燃燒噪聲。
內燃機軸系三維振動復合減振及測試評價技術:提出了曲軸三維振動復合減振器設計思想,申請了PCT國際專利;發明了曲軸三維振動的實機測試方法以及減振器參數測試裝置和方法;形成了系統實施技術和裝置,相對傳統方法可降低軸系彎曲振幅30%~50%。以郭孔輝院士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認為“在曲軸三維復合減振技術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
內燃機整機隔振和結構噪聲輻射抑制技術:發明了結合整體模態及質量、慣量分布特性的動力總成懸置系統優化設計方法;形成了系統的整機隔振優化技術,降低整機振動烈度20%。發明了提高結構阻尼的新穎機體結構,提出了高阻尼排氣屏障板、低噪聲油底殼等設計技術。
進、排氣空氣動力噪聲的優化設計方法:發明了基于實機狀態參數修正的發動機排氣微粒過濾器插入損失的預測方法,比國際上現有預測模型,在高頻段誤差減小10~20dB,為排氣消聲的設計提供了精準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進氣消聲的空氣濾清器優化設計方法和低噪聲冷卻風扇的設計方法。
本項目申請PCT專利2項,授權發明專利15項;授權實用新型和軟件著作權3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28/149篇,被國內外學者他引2100多篇次;編制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各1項,為國防單位編制柴油機噪聲設計規范12個。
成果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專家鑒定認為“該項目技術難度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曲軸三維復合減振技術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獲得2014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相關創新點得到國際同行積極評價;團隊負責人分別應美國《國際車輛振動噪聲學報》和《英國機械工程師會刊D輯:汽車工程學報》特邀,為噪聲專輯撰寫論文,提高了我國內燃機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地位。
該技術在濰柴、玉柴等13個企業,34款146萬臺柴油機,5款26萬臺汽油機和10款1130萬臺摩托車發動機上得到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近3年新增產值232.3億元、新增利潤31.6億元,新增稅收14.9億元。促進了行業的科技進步,形成了體系化的低噪聲內燃機關鍵技術、測試設備和裝置、規范標準;使我國內燃機產品的噪聲水平達到全面滿足歐盟現行噪聲法規的要求;協助我國內燃機生產企業10年跨越歐洲噪聲法規3~4個技術階段。
此項成果提升了企業的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應用本技術的柴油機占我國重型載貨車柴油機產量的50%、重型工程機械柴油機產量的70%、客車柴油機市場的55%。浙江春風的產品出口歐美的比例達到74%。
(中國工業報記者 張瀟卓)
內燃機低噪聲設計取得成果
2016-03-14
上一篇: 內燃機行業去年小幅下挫 今年或有上揚
下一篇: 創新驅動升級 助推農業成為朝陽產業